彭博报道称,智利农业部近宣布,去年该国总计向售出了价值1亿6300万美元的瓶装葡萄酒,对的出口规模超过了对英国和美国。当下这个数字看上去还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葡萄酒年销售额估计在2580亿美元左右,但是对于智利这个小国,这个正在努力开拓市场的“新世界”葡萄酒国家而言,却意义重大。对于其他依然高度依赖大宗商品需求,本国产业结构简单的拉丁美洲国家而言,这也是值得学习的经验。
传统的铜矿之外,葡萄酒也成为了智利的一张新名片 过去十年间令人瞠目的工业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拉美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富有原材料的国家将大量的铁矿石、牛肉、大豆和石油都出口到,填饱巨龙的胃囊。可是现在,商品繁荣已经落幕,比如智利主要的出口商品铜的价格就已经跌到了近六年点。现在,大多数拉美生产商们都只能无奈地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库存,在价值链上继续上行似乎已经成为泡影。
可是,那些新世界酿酒国如澳大利亚、南非和智利等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机会。几年前,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着关于新成长起来的亚洲富人的消息——只要能在大餐中配上波尔多或者托斯卡纳的美味葡萄酒,掏多少钱他们都不在乎。哪怕现在,购买法国酒庄也依然是大富翁圈子里的时尚。
他们的口味自然会影响到财富金字塔较低层级的人们,让他们也对葡萄酒产生浓厚兴趣。2012年,人的红酒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法国。对于那些低端的本国品牌而言,这无疑是一桩天降的好事。虽然品酒师可能会皱起眉头,但是每瓶相当于5美元的价格,原本也不能指望太多。
不过,的中产阶级日益成为市场的驱动力:这些有强大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和年轻的人士开始寻找口味更好的,但又是能够负担得起的选项了——某种介于波尔多葡萄酒和劣质本地货之间的东西。
于是智利葡萄酒的机会来了,他们的葡萄酒名气不大,但是品质可靠,而且价格相对低廉。由于葡萄价格暴跌和智利比索疲软,这一南美国家葡萄酒的竞争力陡增,产量突飞猛涨。现在,他们在市场上的进展已经让老牌玩家无法忽视了——2015年,日本进口的智利葡萄酒已经多过法国货。
不过,的功臣还是内地,虽然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减缓,却依然被业界视为葡萄酒销售的未来所系。十年前,在北京或者上海都几乎找不到智利的葡萄酒,可现在,他们已经成为的第四大供货国,卖出了6500万瓶,较2014年增加43%。
为了建设品牌,2014年,贸易推广团体Wines of Chile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去年,他们又在香港建立了葡萄酒研究院。 值得指出的是,智利的成功除开前述这些努力之外,还离不开一个根本性的大前提——自由贸易。智利是拉美对市场友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开放,避免了南方共同市场邻居们的各种陷阱——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和意识形态作梗,这个南美贸易联盟一直运转不灵。
智利是拉美个与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当时是2005年,而这十年来,双边贸易额翻了两番,达到了341亿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利葡萄酒在的成功当然就更值得干一杯了。